2011年1月5日 星期三

重爪龍

重爪龍學名Baryonyx)又名堅爪龍,意為「沉重的爪」,是棘龍科恐龍的一,化石發現於英格蘭多爾金南部的一個黏土坑、西班牙北部。在英格蘭發現的是一個幼年個體的大部份骨骼,而在西班牙發現的只有部份頭顱骨及一些足跡化石。在葡萄牙發現的鱷龍,也可能與重爪龍是同種動物。重爪龍被認為是生存於距今1億3000萬到1億2500萬年前,相當於下白堊紀貝里亞階歐特里夫階[1]
重爪龍似乎是以魚類為食的恐龍,因為在其胸膛發現了大型鱗齒魚Lepidotes)的鱗片化石,牠們的口鼻部長而低矮、狹窄頜部、鋸齒狀牙齒、以及像鉤子般的指爪,適合捕食魚類。

南方巨獸龍

南方巨獸龍學名Giganotosaurus)又名南巨龍巨獸龍超帝龍巨型南美龍,是鯊齒龍科下的一恐龍,生活於9千3百萬至8千9百萬年前上白堊紀土侖階。牠是最巨大的陸地肉食性恐龍之一,較暴龍還要長,但較棘龍小型。牠的化石是在阿根廷發現的。牠的學名是由古希臘文的「γιγας」(巨大的意思)、「νοτος」(南風的意思)及「σαυρος」(蜥蜴的意思)組合而來。[1]

棘龍

棘龍(屬名:Spinosaurus)意思為「有棘的蜥蜴」,是種獸腳亞目恐龍,生存於白堊紀阿爾比階到早森諾曼階)的非洲,約為1億600年前到9350萬年前。目前仍不確定棘龍屬有一個種還是兩個種,其中最著名的種是發現於埃及埃及棘龍S. aegyptiacus),而第二個種摩洛哥棘龍S. marocannus)發現於摩洛哥。棘龍是在1910年代,由德國古生物學家恩斯特·斯特莫(Ernst Stromer)發現於埃及,並加以敘述。最初的標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摧毀,但最近幾年發現了其他的頭顱骨
棘龍背上明顯的長棘,是由脊椎骨脊突延長而成,長度可達2公尺,長棘之間可能有皮膚連結,形成一個帆狀物;然而有些科學家認為這些長棘是由肌肉覆蓋著,形成隆肉或是背脊。對於這帆狀物的功能,目前已有數種看法,包括調節體溫、視覺展示物。一項針對棘龍科牙齒的氧同位素組成研究,推測棘龍是半水生動物,可在陸地、水域中生存,類似現代鱷魚。根據最近的估計,棘龍是目前已知最大型的肉食性恐龍,甚至大於暴龍南方巨獸龍。這些推算顯示棘龍身長16到18公尺,高度約為7公尺,體重為7到9公噸[1],但不是所有人員都接受這些數據。
出處:維基百科

迷惑龍

迷惑龍(學名Apatosaurus),之前被稱為雷龍("Brontosaurus"),是蜥腳下目梁龍科下的一個,生活於侏羅紀啟莫里階提通階之間,約1億5000萬年前。牠們是陸地上存在的最大型動物之一,身長約26公尺,體重介於24到32公噸[1]。牠們的屬名在希臘文意為「騙人的蜥蜴」,這是因牠的人字形骨很像滄龍
迷惑龍有著長頸、及鞭狀尾巴。與身體相比,頭部相當小。牙齒成匙狀,是草食性恐龍。前肢略短於後肢。牠們的頸椎梁龍較短、較重,而腿部骨頭較梁龍的結實、較長,被認為是比梁龍更粗壯的恐龍。在正常的移動時,尾巴會離開地面。迷惑龍的前肢有一個大指爪,而後肢的前三個腳趾擁有趾爪。
迷惑龍的化石發現於美國科羅拉多州奧克拉荷馬州、與猶他州,以及懷俄明州的Bone Cabin採石場與Nine Mile採石場。但迷惑龍的頭顱骨是在1975年首次被發現,足足比命名遲了一個世紀莫里遜組發現的迷惑龍化石,來自於第2到第6地層帶[2]
出處:維基百科

劍龍

劍龍學名Stegosaurus)是一類已滅絕的草食性四足動物,是裝甲亞目劍龍下目中的一個。屬名為Stegosaurus,源自希臘文中的στέγος-stegos-;指屋頂)與σαῦρος-sauros;指蜥蜴)[1]。劍龍是最知名的恐龍之一,因其特殊的骨板與尾刺聞名。劍龍就像暴龍三角龍以及迷惑龍一樣,經常出現在書籍、漫畫或是電視、電影當中。
劍龍生活在侏儸紀晚期,大約是1億5000萬年前到1億4500萬年前左右,也就是啟莫里階提通階早期。劍龍與一些巨型蜥腳類恐龍,如梁龍圓頂龍迷惑龍(原名雷龍)等優勢草食性恐龍,生存於相同時代的相同地區。在美國與加拿大西部的莫里遜組地層中,大約已經挖掘出80具劍龍屬的遺骸,且其中至少可辨識出3個物種。過去人們認為劍龍只分佈於現今的北美洲地區,不過到了2006年葡萄牙境內也發現了新的劍龍屬標本,顯示現今的歐洲也有劍龍化石的存在[2]
劍龍的身體龐大且沉重,是所有劍龍下目之中最大,大概相當於一輛巴士。牠們的背部曲線呈弓狀彎曲,後肢比前肢更長。頭部靠近地面,而硬挺的尾部則平舉於空中。關於劍龍身上的尖刺與板狀物的用途,有許多不同的推論。尖刺很可能是用來防禦,而板狀物除了防禦之外,或許還能用來誇耀與調節體溫。劍龍以及其他屬於劍龍下目的恐龍(例如釘狀龍屬華陽龍屬),具有許多共同的特徵,包含背部骨板與尖刺。
註:在本條目中單獨出現的「劍龍」二字,若是沒有特別註明,是專指「劍龍屬」。
出處:維基百科

角鼻龍

角鼻龍學名Ceratosaurus)又名刺龍角冠龍,是晚侏羅紀的大型掠食性恐龍,化石在北美洲莫里遜組(Morrison Formation)、坦尚尼亞葡萄牙被發現。牠的特徵是大型的嘴部、像短刃的牙齒、鼻端的一個尖角、及眼睛上的一對小角。牠的前肢短而強壯,前肢有4指。薦骨骨盆均固定在一起,就像現今鳥類綜薦骨[1]。在牠的背部中間有一列小型的皮內成骨(Osteoderms)[2]
出處:維基百科

恐龍音樂家-副龍櫛龍

副龍櫛龍出現在晚白堊紀,名字的涵義是有頭冠的蜥蜴,是屬鴨嘴龍類,副龍櫛龍是草食性恐龍
以2足或4足步行,目前已有三個被承認種:模式種沃克氏副櫛龍(P. walkeri)、小號手副櫛龍(P. tubicen)、以及短冠飾的短冠副櫛龍(P. cyrtocristatus),
副櫛龍的首次敘述是在1922年,由威廉·帕克斯(William Parks)藉由在亞伯達省發現的一個頭顱骨與部分骨骸敘述。副櫛龍為罕見的鴨嘴龍類,目前已知少數良好標本,化石發現於加拿大亞伯達省美國新墨西哥州猶他州。副櫛龍因牠們的頭蓋骨上大型、修長的冠飾著名,冠飾往頭後方彎曲。副櫛龍的最親近物種應是最近在中國新發現的卡戎龍,兩者的顱骨類似,可能具有相似的冠飾。這種結構引起許多科學文獻的討論;現在對於該冠飾主要功能的意見包括:辨別性別與物種、共鳴器、以及調節體溫。
出處:維基百科



2011年1月4日 星期二

殘暴的恐龍-暴龍

名子的含意是殘忍的暴君
跟三角龍一樣出現在白堊紀晚期
體重約6.8頓 身長約13公尺
公暴龍比母暴龍小很多
通常公暴龍求婚的時候
會帶著獵物去
要是沒成功
母暴龍會把獵物和公暴龍一起吃了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

有三隻角的恐龍-三角龍

三角龍在白堊紀末期出現
屬角龍科
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  別名 三犄龍 體重大約6.1到12頓,它的外型令人聯想到現代的犀牛,這些角的用途有點像孔雀,是用來求偶,展示他的地位,也有一種說法是說角是拿來禦敵 打架用的.


厚頭龍的名字真的是[龍如其名]
他們的頭骨很厚 適合用來撞擊
這也是他的禦敵武器
厚頭龍是草食性恐龍
在白堊紀出現
屬團體生活
=====================
特殊的習性
厚頭龍在爭奪地盤和爭奪配偶的時候
會以頭來互相撞擊
有人認為他們的頭骨承受不住這麼大的撞擊力
專家卻認為他們把接收到的衝擊力都平均分布在全身